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加强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人际交往与性格的培养

加强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学生善于人际交往并懂得如何完善自己的性格,对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人际交往和性格两个角度叙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希望能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际交往;性格

当今世界竞争的基点已由军事、经济转向综合国力,其实只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重视提高人的素质,其中,居核心地位和其关键作用的是人的心理素质。美国学者戴尔.卡耐基调查了世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詹纳作了类似的表述,他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 ①确实,越来越多的研究业已证实,诸如超群的智慧,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毅力,完善的个性,适应环境的能力,随机应变的机智等高品位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的要素。
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传授曾是传统教育体制的核心,然而心理素质不健康者连适应社会都成问题,纵有满腹经纶也难以造福社会。
总体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应当从参与国际竞争和提高人才整体素质水平的高度来看待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问题,进而认识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中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追其原因与学生本身心理素质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我院学生工作及学生管理等工作情况,主要从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指导和性格的培养两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人际关系指导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它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双方之间需要的满足程度:只有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产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和友好的情感。深入研究学生的人际关系,通过富有成效的指导以协调好这种关系,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调整认知结构。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正确地认识是优化人际关系的基础;反之,对人际关系持消极、片面、错误的看法,诸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等,将成为一种定势而消极的影响人际交往。因此,使学生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调整其认知结构,增强其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乃是人际关系知道内容的第一要义。
2、克服人际偏见。为了能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然首先要能正确地了解同学。而能否正确地了解同学,首先取决于能否有正确的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人对人的知觉,是一种社会知觉,人际关系的建立均以人际知觉的结果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诸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尤其是在看待别人时,往往受各种人际知觉偏见的影响,对别人行为作出错误的归因判断。在人际知觉中常易发生的人际偏见主要有:(1)第一印象(2)月晕效应(3)刻板印象(4)近因效应(5)自我投射。
3、加强个性修养。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质因素。在人际关系指导中,应该是学生养成一下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1)豁达大度(2)克制忍让(3)温和亲切(4)正直诚实(5)委婉含蓄。
4、掌握有关知识。实践证明,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其对有关人际交往知识掌握的程度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指导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指示,对搞好人际关系是有益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常与下列条件有关:(1)交往接触的密切程度(2)客观条件的近似程度(3)心理特点和倾向的类似程度(4)观点、评价和态度的一致程度(5)需要的互补程度(6)情感的相悦程度。
5、学习交往技能。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这里所说的交际能力和技术不是指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口蜜腹剑以及“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等,而是指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体察人意、及时抓住契机、注意随机应变等。可指导学生做到:(1)增加交往频率(2)真诚关心同学(3)学会宽容待人(4)讲究褒贬手段(5)保持人格完整(6)掌握交往技巧,包括聆听、谈话、非语言交往技巧。
6、掌握调适策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为了能达到增进学生人际关系的目的,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优化人际关系策略的指导外,还必须使学生对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学会调适。一般情况下,学生易产生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主要有: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封闭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猜疑心理、敌意心理、干涉心理、怕羞心理等。

二、性格教育。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心理特征。性格的形成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并将自己的反映保存和巩固下来,形成个体一定的态度体系,又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行为之中,构成个体一定的行为方式。可见,主体对现实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是性格的本质特点。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特征,对个性心理的其他特征和倾向(如气质、能力、兴趣等)起支配作用,决定着个人活动的方向。学校性格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帮助他们矫正不良性格特征。这两者可以同意在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结构之中。性格的结构,由性格的态度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组合而成。
1、与性格的态度特征相关的性格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方面,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宽容忍让、正直善良、讲究礼貌、乐群不畏强暴等特征。(2)对学习、劳动和其他公益活动态度方面,培养学生勤奋、认真、稳重、机敏灵活、细心、责任感、义务等特征。(3)对自己的态度方面,培养学生谦虚、自信、自尊等特征。
2、与性格的情绪特征相关的性格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情绪的强度特征,培养学生能较理智的调控情绪的性格,克服经常为激情所控制、动辄大发脾气的性格。(2)情绪的稳定性特征,培养学生清雪稳定、老练和稳健的性格,克服情绪波动、常耍小孩子脾气的幼稚等性格。(3)情绪的性质特征,是学生经常保持愉快、活泼、乐观情绪,形成乐观、开朗性格;克服因情绪经常闷闷不乐、落落寡合而形成的孤僻、抑郁性格。
3、与性格的意志特征相关的性格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就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特征而言,要培养学生的目的性、独立性、组织纪律性等性格特征,克服盲目性、易受暗示性、放纵性等性格特征(2)就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特征而言,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制力等性格特征,克服任性、冲动性等不良性格特征(3)就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的特征而言,要培养学生勇敢、沉着、镇定、果断、顽强等性格特征,克服怯懦、惊慌失措、优柔寡断、董耀等不良性格特征(4)就对自己做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表现出的特征而言,要培养学生恒心、坚韧性等性格特征,克服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执拗、顽固等不良性格特征。
4、与性格的理智特征相关的性格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主要培养学生习惯于深思熟虑后再行动,而不是轻率的采取行动;习惯于深刻洞察事务的本质,而不是指从表面现象看问题;习惯于对事情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随大流,易受他人暗示;习惯于机智敏捷且富于幽默感,而不是笨嘴笨舌、反应迟钝;习惯于广泛联想,想象力丰富,而不是缺乏想象力,只能直观的看为题、凭直觉认识问题,等等。
注释:
①马绍斌:《心理保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马绍斌,《心理保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4月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TAG:加强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人际交往与性格的培养

在线客服

010-5165158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00852-6887431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